close

米涅·渥特絲 Minette Walters),英國推理小說作家。1992年以處女作《冰屋》獲頒英國推理作家協會-約翰·克雷西獎最佳新作。第二本小說《女雕刻家》獲頒1993年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和麥卡維帝獎。1994年以《毒舌鉤》獲頒英國推理作家協會年度最佳小說金匕首獎,創造連續三年以三本新書獲獎的紀錄。渥特絲曾任職於雜誌社擔任女性週刊編輯,並有著作浪漫(羅曼史)小說的經歷。渥特絲筆下每一宗罪案都是獨特的,且主角和背景大多真實平凡、甚至直探社會底層。(摘自維基百科)

 

米涅·渥特絲的作品,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有時會有一個淡淡的愛情故事一起進行著。可能因為她有著作浪漫羅曼史小說的經歷吧,所以書中除了緊張懸疑的劇情之外,有時也會有點甜蜜的感覺,不過更多時候讓人讀來會有恐懼的壓迫感,另外有些作品的步調會有點沈悶,如果想看輕鬆小品的人,除了冰屋外,其他作品可能就不適合了。

以下的作品在新北市立圖書館都可以借閱的到,因為書中沒有系列神探角色、也沒有固定的人事物,所以可以不用依序閱讀,第一次閱讀者我先推薦冰屋。

  • 1992《冰屋 The Ice House》:一具腐爛的屍體在一個廢棄不用的老冰屋被發現,冰屋產權所屬的宅邸是多年前男主人失蹤、甚至懷疑已被謀殺的家庭,如今住著飽受懷疑的女主人和她兩名女性友人--這個佈局乍看之下可以是傳統的古典推理,但走下去就完全不同了。首先,警察不同了,尋跡上門的警察不再是透明無偏見的破案機器,他們全挾帶著各自不同的私慾、目的、困境和對此案的奇奇怪怪想像而來,他們甚至不是合作無間、相互配合的團體,他們本身就持續發生著傾軋和衝突。然後,這三名奇怪綑在一起的女性和其子女,她們也不只是凶手候選人而已,她們似乎承受著某種宿命性的難言之隱,是同性戀?亂倫?對社會人群的虛無?
  • 1993《女雕刻家 The Sculptress》:「那地方簡直像是個屠宰場,血肉模糊,我沒見過這麼恐怖的景象......奧莉芙是個危險的女人。我建議妳在與她相處時要格外謹慎。」奧莉扶.瑪汀自訴有罪場承弒母殺妹,並將她們分屍,也因而被取了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綽號:女雕刻家。媒體工作者蘿莎琳.蕾伊首次與正在服無期徒刑的奧莉芙見面前,知道的也只有這麼多。始料未及的是,這場會面竟改變了她以後的生活?
  • 1994《毒舌鉤 The Scold's Bridle》:毒舌鉤是兩三個世紀前用來讓女人閉嘴的刑具,不只用在講話惡毒的女人身上,也包括任何挑戰男性威權——不管是家裡或外面——的女人。老婦人的死法太不可思議,如此怵目驚心的死狀,是老婦人死前為她一生惡毒的嘴巴懺悔;還是屍體無言的指控,暗示凶手的真實身份?
  • 1995《暗室 The Dark Room》:三十四歲的珍.康思立,時尚攝影師,因一場懸疑交通事故腦震盪而暫時失憶。據聞,康思立小姐因其未婚夫里奧,沃爾德爵士之子,取消婚禮並將改她娶最好的朋友眉格而意圖自殺。但目前里奧和眉格都不知去向。珍從昏迷中醒過來,對自己曾企圖自殺的事全然不復記憶,在南丁格爾療養所的精神科醫生的協助下,她慢慢重整記憶,拼湊出前一個星期發生的片段。當記憶逐漸浮現……恐懼讓她無所遁形,自暴自棄。
  • 1997《回聲 The Echo》:倫敦高級住宅區中一戶人家中的車庫出現了一具餓死的屍體--一個沒有指紋、瘦得只剩皮包骨的老流浪漢。車庫裡有冰箱,裡頭裝滿了食物,然而現場勘驗的結果是:他只吸允過冰塊解渴、在車庫一角小便過,死亡的實際年齡比警局記錄年輕20歲,除此外,沒有留下其他的痕跡。他是誰?為什麼死在這裡?為什麼在食物充裕的地方餓死…
  • 1998《暗潮 The Breaker》:她隨波逐流,在翻騰的海浪中戴沉載浮,鹽水無情的灌進胃部,遭扭斷的手指頭無處著力。一再痛醒之際,她對自己的遭遇仍感震驚,死亡逐步逼近,她掛心女兒是否同樣慘遭毒手。失蹤四十八小時後,她成為一具冷冰冰的屍體,凶手奪走她的生命,也剝奪了她的尊嚴,這具女屍一絲不掛,在豔類高照的周日晌午躺在岬角下的處海灘上。在此同時,二十哩外有人發現一名走失的金髮女童,她不會說話,似乎精神受創……
  • 2000《蛇之形 The Shape of Snakes》:「瘋子安妮」的遇害揭露了七、八0年代嚴重的種族歧視,以及因為對「杜萊德氏徵候群」的無知所引發的悲劇。
  • 2001《死巷 Acid Row》:十歲的愛美失蹤了,傳言沸沸湯湯,未經證實的耳語讓這個自生自滅有如死巷的小社區陷入不可自拔的狂亂中,保護愛美成了所有罪行的藉口,謀殺成了捍衛行動的一部分……
  • 2002《狐狸不祥 Fox Evil》:上了年紀的愛莎.洛耶法斯被發現倒斃於自家花園之時,僅有睡衣蔽體,屍體附近的地面血跡猶新。矛頭指向了她富有的地主丈夫詹姆士?洛耶法斯上校。法醫官研訊的最終判決為「死於自然因素」,但是圍繞詹姆士的流言蜚語始終不絕於耳。為什麼?因為他有罪?還是因為滿肚子怨氣的婦人統治著這個他所定居的偏僻多塞鄉村?
  • 2003《失常 Disordered Minds》:一九七O年,二十歲的智障霍華德.史丹普涉嫌在她的多塞郡家中殺害他的外祖母,證據雖有爭議,終判罪名成立。不出三年他便身死,在自我憎惡和其他囚犯施以凌虐的雙重壓迫下走上自殺之路。這或許是一個殺人凶手罪有應得的懲罰,然而,如果他是冤枉的呢?
  • 2005《魔鬼的羽毛 The Devil's Feather》:獅子山有五名女性被殘暴殺害時,路透社的特派記者康妮.柏恩斯,對於三名叛軍被指為兇嫌而落網,心存疑慮,但沒人把她的話當一回事。在歷經數十萬人死亡與流離失所的慘烈內戰後,婦女被強暴和殺害的案件根本微不足道。即使青少年兵被屈打成招,有誰在乎?誰又會注意到在外籍傭兵之中,出現了一名性變態狂?
  • 2007《變色龍之影 The Chameleon's Shadow》:是誰引爆了查爾斯.阿克蘭充滿攻擊性、卻又無法自制的黑暗性格?肇因於伊拉克戰場上那枚奪去他半條命的地雷,或只是因為他一直都是個善於欺瞞的變色龍?失控的憤怒是否導致他犯下多起同性戀謀殺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